在中国现代舞领域,谢欣这个名字熠熠生辉。她是杰出的舞者、编导,她的每部作品都如同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命、成长与突破的故事。周末,谢欣带着舞团“浴火重生”之作——音乐舞蹈剧《萨蒂之名·春之祭》登上2025 SIDCT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的舞台,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连演两场。
于谢欣,《春之祭》似一首诗,以生命之火淬炼出关于“毁灭与重生”的感悟;又像是一面镜,照见内心最纯粹的热爱和最本真的渴望。诚如她所说:“当你抛开所有杂念,紧紧跟随心的节奏,舞蹈就不止于肢体的舒展,更是对生命的叩问与呐喊。所以,不要害怕,要敢把心掏出来跳舞。”
剧照(叶蓝 摄)下同
面对真实的内心,脆弱也是坚强
有些伤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忘却,但心上的疤痕却会成为再出发的力量。2023年12月29日的午后,浓烟裹着火焰爬上“白屋”的屋顶时,谢欣正在赶往排练厅的路上。那座承载了舞团9年梦想的空间,是舞者晨起压腿、深夜打磨动作的“家”,是她一点点添上镜子、铺好地胶、堆满艺术书籍的港湾。可当她奔到现场,只剩烧穿的房梁、焦黑的道具,和止不住颤抖的双手。
家没了,人不能垮——第二天原定的工作坊照常开启,跨年派对上她笑着给大家分蛋糕,直到派对尾声才轻声说出失火的消息,“该跨的年要跨,该跳的舞不能停”。看到主心骨的这份坚强,舞者彷徨的心也定了下来:“有欣哥在,天塌不下来。”
勇敢和坚强并不时时在线,深夜独处、悲伤来袭,谢欣放任自己脆弱:“脆弱就是坚强,坚强就是脆弱,没有什么大不了。扛不住就哭一场,哭完了再爬起来。”无论是跳舞还是疗伤,她都坦然面对内心最真实的声音。很多人惊讶她与生俱来的那种韧劲,她淡淡一句:“我只是相信真实的力量。就像我跟他们说,跳舞就是要把最不敢面对的自己交出来。”
寻找窘境中的生机,阻碍也是助力
智者不会困于窘境,换个视角看问题,阻碍也能成为助力。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,意外成就了《萨蒂之名·春之祭》。早在2021年,谢欣就收到创作邀约,可此前总觉得与这部经典作品隔着一层。“白屋”烧毁后,她突然懂了《春之祭》里那种“在毁灭中寻找生机”的力量。
“我不想输给自己,不想在自然的残酷面前只站着感叹。”她把对“白屋”的不舍、对困境的不甘,全都揉进了创作里,“要把心里最痛、最真的东西掏出来,钉进舞蹈里”。
“跳舞哪能只做动作?把心掏出来,才能让动作长出情绪,让观众看见你藏在肢体下的脆弱、渴望,还有对生命的热切。”为了这份“掏心”的表达,她和舞者在临时借调的排练厅里熬了无数个夜。
排练下半场《春之祭·生之路》时,她让舞者在模拟“黑烟”的干冰里登场,伴随着双钢琴与打击乐的激烈节奏,一次次狠狠摔落在地,又猛地扬起手臂——那不是简单的动作重复,是她在引导大家“把火后的恐惧、重生的倔强掏出来”。
“你摔下去时想的不是‘疼’,是‘我还能站起来’的决心;你扬起手臂时想的不是‘动作标不标准’,是‘我要抓住新希望’迫切。”谢欣领着舞者不断超越自我:“只有你先把心交出去,观众才能接住你的情绪。那些从心里流出来的情绪、从困境里长出来的力量,才是舞蹈最动人的模样,也是生命最坚韧的光芒。”
是足印也是勋章,那是来时的路
舞蹈,说到底是心和心的交流、情与情的共鸣。这份“掏心”,让《萨蒂之名·春之祭》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。终曲舞毕,有人按着胸口平复激动的心情,久久不能言语;也有人红着眼眶起立鼓掌,他们分明看见了舞蹈中的“真”、故事里的“人”、触摸到了那掏出来的“心”。
落幕时,舞台上的灯光缓缓亮起,谢欣站在舞者中间,笑着鞠躬——那笑容里有对过去的释怀,有对未来的笃定。因为她始终相信,只要心还在为舞蹈跳动,就永远有重生的力量,永远有照亮前路的光。
如今配资资讯,舞团在废墟旁的新空间里重新扎根,落地窗外又能看见舞者晨练的身影,会客区弥漫着咖啡香味,“白屋”变得更好更有家的味道。大火带来的伤痛或许依旧会在心上留下一个疤,但它同时也是一个足印、一枚勋章,那是曾经来时的路,也是跌倒后重新爬起来才能望见的一片蓝天。
信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